营 销 资 讯
如何蹭热点?蹭热点的方式有哪些?
发布日期:2017-10-20

  蹭热点,也被理解成借势营销。那么,热点是什么?怎么借热点?借什么样的热点?借热点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实际上,热点也就是借势营销中的“势”也就是热点。一般来说,热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预见的热点,比如各种节假日、各种固定的赛事活动等。另一种是不可以预见的热点,如各种突发事件。

  那么如何来借势热点呢?常见的两种借热点的形式为文案(文章)以及图片海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视频广告、策划H5、线下投放、事件策划等。当然,如果是突发性的热点,可能文字和海报会及时。如果是策划活动或者是营销事件,则需要特别长的时间,可能策划案才写好,热点已经结束了。

  什么样的热点适合去借?简单来说,不要去借负面的热点。这个观点也被杜蕾斯家认可,他们家的新媒体负责人就曾发微博表示不去做任何关于负面内容的营销。

  不去借有争议的热点,因为有争议的热点一般很容易反转,这就会让站队发声的品牌很尴尬。不去借天灾人祸型的热点。

  那么,我们追热点目的是什么?我们在追热点时,要么是把热点和品牌理念、品牌价值观相结合,巧妙得用创意一次次加深普通用户对品牌的认知,比如杜蕾斯一直在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则是产品和热点结合,去促进销售转化。比如双十一来临,电商类品牌都在紧追热点,以此提高销量。而如果不能围绕这两点在做的追热点行为,基本都是属于无效的,属于自嗨式的。

  一、蹭热点的错误思维

  1、为了蹭热点而蹭热点

  相信很多小编都听过老板说过这句话,XX,这个事情最近蛮火的,我们要不要追一下?

  我有一位做出国留学教育号的朋友,前段时间因为奶茶这个热点,老板要求追一下,结果这位朋友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到要怎么追,只好杀死了无数脑细胞,出了一篇脑洞大开的文章。

  所以这种为了蹭热点而蹭热点的行为,不但对品牌宣传以及产品结合没有什么帮助,对无数工作在一线的新媒体运营也是一大伤害,到底要一线员工掉多少头发你们才甘心!

  2、认为追热点一定要及时

  相信很多人都坚定不移地认为追热点要及时,网上也曾出现过一张关于热点时间的图片。一般认为热点发生的1小时内是黄金期,12-24小时则是废铁期。

  首先,这个观点并没有错,从普通用户的分享和对热点感兴趣的角度出来,在1-6小时内,用户会对这个事件保持最大的兴趣,愿意接收不同的观点,等到12-24小时内,用户会失去兴趣,因为他已经接收到大量关于热点的信息、观点。

  但是,我们忘记了两个问题则是,一人工生产的热点太慢,二热点有时会出乌龙的。今年九寨沟地震时,人工智能仅仅用了十几秒就生产出一篇新闻稿,这个速度是任何人工都比不了的。要想在热点发生的1小时内,生产出有观点有态度的内容,对工作人员要求太大。

  第二点则是你追热点追得太快是会有乌龙的。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错把最佳电影颁给《爱乐之城》,等到《爱乐之城》都发表获奖感言时,奥斯卡才宣布真正获奖的是《月光男孩》。而这时很多电影娱乐类媒体已经发文恭喜《爱乐之城》了。

  3、认为追热点一定要反转和抖机灵

  很多追热点小编觉得,我追得这个热点一定要抖机灵,一定要有反转,这样用户才会记住我。那怎么才能反转呢?

  制造假消息或者标题党好了。于是,王宝强事件开始的一两天,各种假消息满天飞。以及各种标题和正文严重不符的内容,让看到的人忍不住说一句卧槽。

  从品牌的角度出发,写这种与事实不相符以及逻辑矛盾的文章是非常危险的,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掉粉。严重的,可能还会被封号。总而言之,抖机灵和反转的套路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和品牌的结合。忽略追热点的最终目的是为品牌传播战略服务,提高用户对品牌的热度。

  二、蹭热点的正确方式

  如何正确的追热点?到底应该怎样追热点呢?

  1、持续追热点时,要让创意保持在高水平上

  对于很多企业和品牌的追热点策略,并不需要排斥。只是要让用户记住你的品牌,你需要每次都能产出绝妙的创意。通过高水平的创意让用户逐步加深对品牌的认知。这条路,也是杜蕾斯一直在走的。

  2、追热点时,要先考虑热点是否可以和品牌结合

  最基本的是,去想清楚,自己的用户是谁,用户想知道什么,热点里的什么点可以和产品相结合。如果找不到,建议不要追。

  3、尽量不要站队

  很多热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反转,万一站错队了,对品牌的伤害太大。尤其是一些娱乐热点,万一是两方粉丝撕逼,你站了其中一方,另一方大概会让你知道什么是粉丝的力量。

  总之,追热点需谨慎,希望每一位追热点的小编都能冷静客观。


上一篇:2017年三大营销趋势必看!营销人的必修课! 下一篇:2017年三大营销趋势必看!营销人的必修课!
电话咨询
0371-8655 6951
在线客服
QQ咨询
2850706875
微信咨询
添加客服微信,获取更多营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