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 销 资 讯
后互联网时代:无聊已死、社交危机、故事崛起
发布日期:2017-09-06

  人类大脑具有神奇的可塑性。无论是认知科学、临床医学还是脑神经科学都有大量实验证明:无论是猴子还是人类,仅玩几天游戏便会使大脑皮层产生变化。

  而如果说,我们天天浸泡其中的互联网,却没有引起我们的认知水平、行为模式、乃至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些许改变,那也太离谱了吧?

  那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近十年来究竟使社会潮流发生了那些改变?我们作为个人、或商业机构又该如何驾驭这种变化?

  一、用户认知水平变化:二元极化

  任何新事物对人的改变都是从“认知层面”发生。

  互联网时代的最大改变,可以总结为三点:资讯爆炸、信息及服务唾手可得、社交本质剧变

  你或许会问,互联网不是“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了自由、平等、多元化”么?我只能说,这虽然是互联网创立之初的美好愿景,但演变至今日,显然已经失控。

  (1)资讯爆炸引发的信息过度简化

  先谈下“资讯爆炸”,早年前就有众多专家担忧互联网信息量超载会给我们的大脑带来过大的负担。事实证明,专家们一如既往,错的离谱。

  没错,现代人的大脑跟原始人并没有多大区别,我们今天一天接触的信息量比原始先辈们一辈子接触的信息量还大。然而,人类与生俱来似乎就有强悍的“信息筛选屏蔽能力”——海量信息引发大脑信息筛选能力的“快速进化”。

  除了极少数比例的精英,普通大众筛选信息的手段简单粗暴:基于爬行动物脑的喜好——即“爱”“恨”“情”“仇”“浅显功利”等资讯会优先占据用户注意力。

  举个例子:

  对于一个前互联网时代的初中生,闲暇时间,他可能会翻看摆在书架上的《时间简史》,慢慢的打开了一个脱离现实视角的思维世界,激发了全新思维发育的“可能性”。

  然而,这件事对后互联网时代的初中生变得如此艰难——他们的闲暇时间都被游戏娱乐牢牢占据,对于心智发育尚未健全的孩子,他不大可能具备“摆脱多巴胺的诱惑”、沉下心来翻看沉闷的思想类书籍的能力。

  所以,总的来说,互联网的泛滥应用对于大量“存在进一步发育健全人格”的“可上可下”的人群是极不公平的,他们极大的推迟了大脑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错过了构建宏图伟业的最佳人生时期。

  如果说,资讯爆炸只是降低人大众“投入注意力学习高价值资讯”的概率。那么,互联网的另一个影响则更为致命:

  (2)信息及服务唾手可得对大脑“奖赏回路”的重塑

  自然界,任何动物一旦一段时间毫无所获,必将面临挨饿乃至死亡的危机。

  人类的先祖一样如此,这进化出了一种现代人称之为“无聊”的“焦虑感”。即,一旦我们无所事事,就会感到焦虑。这种不舒服的感受会迫使我们“行动”,而且通常会倾向于“脱离舒适圈”(更有机会脱离困境)。

  换句话说,人类需要必要的“无聊感”。比如一个初中生无聊时可能会翻看厚重难啃的名著经典。但是,时下,对一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的“时空间隙”,却被互联网以最低成本解决了。

  商业机构绞尽脑汁占据我们所有人一分一刻的“无聊时间”,每个人看似都很“忙”,忙的连睁眼起床、上厕所、洗漱、吃饭、甚至与人交谈都在盯着手机屏幕。

  而一旦“断网”,许多人人都会出现“烦躁、抑郁”的“症状”。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2012年针对中国青少年一项名为《网络上瘾者不正常的大脑白质完整性》的研究显示:上瘾者在大脑中引起的变化与酗酒、吸毒的变化非常类似。

  二、社交媒体:既毁了社交,也毁了媒体

  在互联网的诸多应用中,对“人类文明”改变最大的可说是“社交媒体”,没有之一。

  社交媒体对社会最大贡献可说是既漂亮的扼杀了“社交”,又优雅的终结了“媒体”。

  (1)社交媒体扼杀了社交

  与互联网一样,社交应用的初衷也很美好:创建一撮高效、志同道合的虚拟社交空间,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低成本能耗、共同协作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然而,正如物理世界中“有序总是自发的向无序演化(熵)”,人类一旦聚拢之后体现的“宏观群体本能”似乎也具备将“中立化工具向负面方式使用的倾向”。古人不就常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么。

  人是社会化动物,社交是人之为人的属性,这已经是刻印在我们基因中的刚性需求了:我们唯有从亲朋好友的真实情感交流中才能获得“自我感”、“存在感”、“归属及安全感”。

  然而,社交媒体,尤其是神奇的“点赞”发明之后,社交网络逐渐演变成了个人“虚荣”的放大器。人们只需选取特定的角落、拍照P图、发布,就能以极低成本打造“虚拟良好的自我形象”,相比之下,真实的“情感社交”实在麻烦的很。

  对人类这一物种而言,虚荣(背后是优越感)能刺激“多巴胺”分泌,但多巴胺只是奖赏“期望”,改变行为,却带不来幸福,网络社交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感社交”却是反过来的)。

  而基于社交媒体的大数据与新商业的联合衍生的更巨大商业(用户行为贡献了数据,然后收益却归大公司所有)。

  然而,在众多的商业成功背后,我们永远不知道作为人类个体,我们牺牲掉了哪些“人性”、牺牲掉了哪些“幸福体验”,而这些“人性”、“幸福感”又是否能用几十、几百亿美元买回来。

  社交工具硬生生的文字、图片、表情交流永远无法取代面对面社交“表象音色”情境化带来的情感价值。人与人之间的功利型社交取代情感社交,将使人类变得更自我为中心、更自私,彼此信任度极低。

  (2)社交媒体扼杀了媒体

  后社交媒体时代,评判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已经不是“社会价值”,而是被市场机制极其肤浅的简化为“阅读量”、“分享量”。

  于是,大多数社交媒体提供的只是“八卦”、“未经调查思考的信息”,这些垃圾资讯填充了大众的视野。一些广告营销机构搞的“病毒式传播现象”不仅不受指责,还被许多机构视作MBA经典,竞相模仿。

  哪里获得关注,哪里就是吸金之处,社交媒体在事实上直接消灭了大量传统的优质媒体、刊物,哪怕少数幸存者也唯有逐渐的庸俗化,苟延残喘。

  社交媒体之所以演化至此,与第一部分谈的“大众整体认知水平下降”有着高度的因果循环关系,反过来,社交媒体又进一步助长“认知水平下降”。

  当然,我并没有把这一切问题归咎为互联网本身。

  全民娱(愚)乐早在纸媒电视时代就已经开启了,互联网与金钱一样,不过充当着放大镜或加速器罢了。


  按照上述演化推论,可以确定几点:

  一、真实的人际社交萎缩,口碑传播效果降低。(注意,是真正的情感化社交口碑传播,不是社交媒体传播)

  二、月盈则亏,个人还是相信精英阶级的决策,社交媒体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势必将大受限制。各大机构、平台已经逐步出台削弱低俗信息传播的力度,说的直白点,“朋友圈分享、传播”将不再像以前有效了。

  三、个人建议是,市场、运营人员别过于醉心研究基于爬行动物脑的“病毒传播”,就算它一时能规避法务风险,也难免以自伤品牌形象为代价。

  大量数据证明,分享量高的文章带来的关注贡献率反而很低。

  那么,后互联网时代对大众的认知、社交模式改变如此之大,对人们的时间使用方式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三、用户时间决策模式:故事左右我们的时间

  如果我问你:“你的业余时间自己能把控多少?”,你是不是以为我脑子被驴踢了。

  但是,在怀疑我是否刚从动物园出来前,我们最好反思下:我们真的能很好驾驭自己的时间么?

  如前面论述,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导致所有的互联网商业机构都在招揽最优秀的人才,“玩命思考研究”如何最大程度的抢夺用户们的稀缺注意力资源——我指的是,用户的时间。

  举个例子,下班后,表面看,你有几个小时的自由时间。

  这些时间,你可以“自由把控”,可以学习充电、运动健身、与家人静静地散步……然而,如果你在回家的地铁上恰好看到了一个“异常吸引你的游戏广告”、或者你刷微博的时候“恰好”收到了你喜欢的八卦资讯(基于行为分析),那你当晚的“时间”是否因此改变了?

  这就是当下用户时间的决策模式——被无数围绕在周边的线上线下传媒资讯所潜移默化。

  你不信传媒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那我们不妨先思考下,我们的时间分配本身是由什么决定的?个人目标,对吧。

  那么,个人目标又是怎么来的?

  我们不妨借鉴下社会学、认知学的观点:人类的思维模式是以故事(符号思维)为基础。

  社会心理学家罗杰.尚可、罗伯特.埃布尔森认为,人们对于事实要点的记忆,是围绕故事排列的,那些被记住的事实其实是附在故事中,其他事实可能会形成短暂记忆,但影响较弱,而且最终会被遗忘。

  既然故事能够让人们构建宏伟的目标(时间决策模式),那么,故事本身也能够影响用户时间决策则是再正常不过了。

  那些打动你改变时间决策的传媒资讯,背后凭借的就是某种吸引你的内隐故事(游戏化思维的背后同样是故事原型)。

  此外,同样作为一种可支配资源,“时间”比起“金钱”来显然要吃亏的多:

  一瓶农夫山泉你硬收用户60块钱他会很愤怒,甚至可能转化成“一生黑”;

  但你让用户刷60分钟段子,哪怕他事后感觉空虚抑郁,但却从未替那“60分钟”不值。后者还是“永不可再生资源”呢!

  用户对时间的价值感知非常模糊。

  用户越害怕“无聊”的焦虑感,就越容易基于“易得性原则”廉价消费自己的时间,以致用户的时间变得更不值钱,再往后恐怕真的就“轻如鸿毛”了……尤其可怕的是,大部分用户自身居然还没有这个意识。

  用户习惯培养起来很难,被改变却容易的多。

  结论是,以目前的主流态势来看,谁掌控了流量大头、谁掌控了最善于讲故事的传媒能力,谁就左右了大众的时间。

  四、后互联网时代对我们的重大启示

  李少加认为“进化论”的“进化”两字很容易让大众产生误解:好像进化意味着更强、更好。但事实并非如此,进化仅意味着“更好的适应环境”。

  那谈到这里,似乎本文的建议也不言而喻了——迎合大众,更确切的说,迎合爬行动物脑,设计更刺激的“成瘾”机制吸引黏住用户?

  然而,进化论毕竟只是“自然界逻辑”——但时下无论职场人士、创业者甚至一些商界大佬,却在基于对进化论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错误的解读了商业的进化逻辑。

  人类是自然界中唯一具备“符号思维”的生物(目前已知),这种思维赋予人类除了被动适应之外,更多是主动改造环境以更好的生存。这个思维才更符合健康的商业逻辑。

  我们从微观经济学也可以受到启示:供给-需求会保持在某个市场平衡点,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平衡点上,供需双方彼此对价格都不满意(卖方觉得卖便宜了,买方觉得买贵了)。

  类似道理,后互联网时代确实是娱(愚)乐至死牢牢占据着主流战场,用户虽然成瘾其中:游戏、直播、视频、刷微博、朋友圈……然而用户真的满意么?不见得。

  满足已知的表象需求,就像线性思维一样,位于低解释水平,很简单。

  在已验证有效的成瘾设计中修修补补顶多盖个帽子即可。然而这也意味着无尽的同质化,尤其在相关规范尚不成熟,而国内众多毫无廉耻心的抄袭者们的推波助澜下,这演变成了一场毫无审美可言的聚众斗殴,谁拉的流氓(投资)多,谁就更有机会胜出。

上一篇:懂点社会心理学 成为更优秀的广告人 下一篇:懂点社会心理学 成为更优秀的广告人
电话咨询
0371-8655 6951
在线客服
QQ咨询
2850706875
微信咨询
添加客服微信,获取更多营销案例